首页 > 文化 >

治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,清朝有哪些灵活多样的高端操作? 长城,疆域

发布时间:2023-11-09 13:05:51来源:

治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,清朝有哪些灵活多样的高端操作? 长城,疆域

  治理多民族大一统国度,清朝有哪些机动多样的高端操作?

  |“大一统”的巅峰与西方的挑衅之①(上)

  开栏的话:

  中华文明从夏商周开端,渐渐形成天下系统,王朝更替之上,有天下广泛秩序。

  清朝开疆辟土,撤长城之防,形成道统与政统合一、兼容华夷、江山空前统一的大一统格局。

  康乾盛世之期,清廷翦除三藩,改土归流,尊藏传佛教以治蒙藏,戡定西北,克复台湾,统合农耕与游牧社会,有效整合广袤疆域内的全部族群、文化和地区。有清一代,天下系统最终演化成广土众民的统一多民族国度。

  鸦片战争之后,西方殖民主义者连续侵入中国,天下系统受到根天性冲击,清朝统治秩序遭受全面危机,丧权失土,边患内乱纷起,社会反抗频仍。但恰恰在此进程中,中华民族来往交换交融的水平空前深化。面对外侮,“中国人”逐渐成为“天下子民”共享共有的地位归属。

  本专题从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四个层面,用四篇文章梳理清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“大一统”的历史巅峰。

  一、撤长城之防

  有清一代,中华文明传统形式的政治“大一统”到达历史巅峰。清朝兼承元明两季之王朝统绪,“继前统,受新命”“所承之统,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”。此大一统,不只是传统“天下观”中那个只有中心而没有边界、礼仪之邦与蛮夷之地存在文化分野的“天下”,还是“华夷五方”共享外围政治边界,内部实现政治实体化,格局全新的“天下”。

  清朝突起于长城之外。1621年,努尔哈赤迁都沈阳,改称盛京,将西起山海关、东迄鸭绿江边的辽东边墙改称“盛京边墙”,并在其基本上,树立起另一套完备的长城防御系统,即后世所称辽东柳条边中的“老边”。

▲1820年清疆域图。

  长城因险而御,帝都因德而强。康熙帝论帝都,“王畿乃四方之本,居重驭轻,当以情势为要。则伊古以来建都之地,无如今之燕京矣。然在德不在险,则又巩金瓯之要道也。”其后,“在德不在险”之论亦为乾隆、嘉庆、道光等清帝重复提及。

  有清一代,长城的定位由“恃险”过渡为“恃德”,进攻/防御、农耕/游牧二分意义上的“长城”退场,转而以消解族群差别与社会隔阂的立场弃长城而不用,“大一统”价值观念重塑长城内外的社会空间,渐渐消损的长城由此成为大清天下“中外一体、内外一家”的具象出现。

  二、统一疆域的最终形成

  清代“大一统”是有着较为明确地理界线的实际统治疆域。谭其骧将“历史上中国”的范畴规定为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代的中国版图。依据嘉庆《大清一统志》,到1820年,清朝统治疆域包含称为“本部”的十八省,称为“藩部”的内外蒙古、青海蒙古、唐努乌梁海、西藏、新疆等宽大地域,北至恰克图,南至海南岛,西至葱岭巴尔喀什湖,东至黑龙江库页岛。这个“历史上中国”的范畴,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基本。

  清代“大一统”格局的形成是一个从局部一统到全国统一的渐进进程,其中包括了多样化的政治策略和政治实践,逐次将东北、蒙古、中原、西域、青藏高原、台湾等地一一纳入大清王朝的疆域版图之中。

▲《大清一统志》书影。

(责编: admin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